超能量 发表于 2013-10-16 11:20:49

南昌中秋习俗知多少?

    文章简介:一年一度的中秋又快要到!回想起还有不少习俗,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中秋据悉,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古代,在中秋夜,南昌县的民众会“还有妇女于当晚结队人园圃中,“摸青”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代表。古时候,进贤一带的小孩会在中秋如今,该习俗也几乎在岁月长河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据说,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有首歌谣形容当时三江口中秋故事时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东西成了



一年一度的中秋又快要到!回想起小时候,很多习俗我们已经逐渐丢掉了,与时俱进固然好,但老的东西总是我心底最怀念与不舍的,那是一种沉淀在血液里的执着。我记得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 就是拜月啊!“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这是南昌的一句諺语,意思是说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由于古代男尊女卑思想,男子是不能给女子下跪的。月宫的嫦娥是女性,因此拜月时男子不能参加。梅联华说,在中秋之夜,古时老年妇女在拜月時还必须念:“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喜欢,一年四季保平安。”中秋拜月方式很多,或向月跪拜,或供月光神祃,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多供梨、蘋果、葡萄、毛豆、鸡冠花、西瓜;南方则供柚子、芋头、香蕉、柿子、菱角、花生、藕等。月亮升起来后,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
   还有不少习俗,我也搜集了一些資料,大家可以看看,了解下我们南昌的那些名俗!
习俗之【抱高士桥柱】
清同治《南昌县志》记载:“中秋夜,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柱谓宜子,乡村亦有如。”城里妇女于当晚相约成群到高士桥(现称高桥),暗数高桥桥柱,有的用手在高桥石柱上撫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这样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妇女还络绎不绝。
据悉,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描述南昌特有的这个习俗:“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朗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
      习俗之【摸青】
      古代,在中秋夜,南昌县的民众会从田间拔一棵青禾,悄悄放在未育妇女床上,以示来年生子,谓之“摸青”。
“还有妇女于当晚结队人园圃中,偷些瓜菜之类的东西,抱在怀里拿回家。好事者又于当晚将冬瓜塞入久不生子的夫妇被子里,谓来年可得子。”梅聯华介绍,这也谓之“摸青”。
“摸青”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代表。虽然“摸青”体现了纯朴的繁衍后代的寄托,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农耕文化习俗。随着社會的发展,中秋“摸青”习俗流失也在情理之中。
   习俗之【烧宝塔】
   古时候,进贤一带的小孩会在中秋夜拾取瓦砾垒成塔形,塔身如鳞,塔基直径约1米,高2~3米,底设一火门,装柴点火。 小孩沿户乞柴烧之,当明月冉冉升起时,大小炉窑升起大火,鲜红如同珊瑚樹,名之曰“烧宝塔”、“瓦子灯”。有的还在塔中火旺时撒上皮糠,喷上白酒,撒些松香,使之火光四射,火花四溅,五光十色。
如今,该习俗也几乎在岁月长河里流逝,僅在某些乡村存在,如进贤县西湖李家。
       习俗之【放风筝】
“      草長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朝诗人高鼎的一首名作,描述孩童春季放风筝的场景。“但南昌县却时興中秋节放风筝,俗称放风禽。”中秋夜,南昌县的老百姓在风筝内放置灯,高高放起,远远望去,四处風筝灯如繁星满天,只见灯不见筝,十分好看。有诗为证:远近鱼灯亂,高低萤火飞;云收雷霹雳,子跃母迷离。
      习俗之【故事架】
      据说,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特色是讲究服装道具的推陈出新、变换劇目上,当故事架出现在天符庙跟随菩萨出巡行列中时进入最高潮。
有首歌谣形容当时三江口中秋故事架之繁华:“八月十五天气晴,三江故事大游行;家家户户迎宾客,轰动南临丰进人。”凡是故事架经过的三江口区域的各个村庄,都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群众鸣放鞭炮,赠送糕点,还有赠送红布的,叫做“披红”,相当于藏族同胞敬献哈达那样隆重与珍贵,充分反映出村与村之间和睦相处的深厚情谊,给人留下美好回忆。
      时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东西成了回忆,你们的中秋回忆又是怎么样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昌中秋习俗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