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网

标题: “两老一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嬗变——萍乡市城市转型的实践与探索(陈卫民) [打印本页]

作者: 开心青年    时间: 2013-10-19 16:08
标题: “两老一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嬗变——萍乡市城市转型的实践与探索(陈卫民)
    文章简介:江西省萍乡市,因煤而名,因矿而萍乡有“黑、白、灰、红、金”五一是矿产资源告急。萍乡资源储量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作为典型三是民生保障压力加大。矿产资源四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一)着力打造高端产业的聚集区(二)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的先行区(三)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和(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领航区(五)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的示范区萍乡通过几年来艰辛的实践和探索启示之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启示之二,坚持务实求真,推进项启示之三,坚持科技创新,调整产启示之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



  江西省萍鄉市,因煤而名,因矿而兴,素有“江南煤都”之称。然而,经过一百多年地下大规模地开采,萍乡曾经自傲的丰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萍乡作为一个“两老一枯竭”型(革命老区、百年老工矿、资源枯竭)城市,为突破“矿竭城衰”的困境,明确了“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实现赶超跨越”为主战略,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核心,以推进科技创新为动力,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市,走出一条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彰显萍乡特色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两老一枯竭”型城市的凤凰涅槃式的华丽嬗变

  一、萍乡“两老一枯竭”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
  萍乡有“黑、白、灰、紅、金”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分别代表煤炭、瓷、水泥、花炮和冶金业,其大多数處于粗放型、低层次的发展状态,并且所依赖的原材料水泥、石灰石、瓷土等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期限有限。其中,萍乡地下煤炭資源开采日趋困难,现探明的储量只能开采10至20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萍乡未来将面临能源安全保障和能源结构优化两大压力,各种伴生问題也将陆续涌现,加上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城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并以乘数效应的方式,蔓延到城市的方方面面,造成负的“马太效应”,城市发展陷入困境。

  一是矿产资源告急。萍乡资源储量大幅下降,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主要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呈下降的趋势,正在从基本保障需要转到难以满足需求,主要矿产煤的储量增长速度远低于储量消耗速度。有25%矿山已经关闭,余下的矿山中有87.5%達不到设计生产规模,总的設计生产能力117万吨/年,实际生产量59.7万吨/年。煤炭产量的增长速度又远低于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了严重的“寅吃卯粮”的现象。可供工业利用的玻璃用硅质原料和铁矿资源紧缺,玻璃厂的重要原料玻璃用硅质原料 100%依靠外地供给,冶金用铁矿石98%依靠进口,極大影响萍乡冶金和玻璃工业的发展。

  二是产业结構不够优化。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萍乡产业结构以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为主,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級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關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少。三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8.1:63.3:28.6调整到7.4:65.9:26.7,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9个百分點。

    三是民生保障压力加大。矿產资源枯竭,带来相关企业关停,导致萍乡涉及民生问题的“三个压力”加大:首先,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没有消除,欧债危机问题还没有解决,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众多企业被迫停产,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失业返乡。2011年6月份以来,萍乡市月回归外出務工人员达3000人以上。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压产裁员,员工收入下降。其次,社会保障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导致財政收入增长放缓,地方政府可用财力减少,同时导致失业人员增加,社会保障面扩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和保障民生方面出现财力困难。由于我市参保人员年龄老化和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新政策出台,退休人数增长较快,加上退休待遇的连续调整,养老金支付總量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全市支付养老保险待遇98839万元,高于全市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95264萬元,支付增长速度达到了23.48%,再次,财政支出压力加大。随着资源型产业衰退,萍乡实施城市發展、民生改善、产业接续、生态补偿、环境修复等方面公共支出所需资金高达数百亿元以上,财政支付常常“捉襟见肘”,根本无力承担資源枯竭带来的环境治理、企业搬迁、职工安置等巨大的资金需求。


  四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给萍乡生态留下了千疮百孔的矿山、灰尘弥漫的山道、伤痕累累的土地、長满荒草的坑口。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泥石流、地裂等地质灾害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针对采矿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萍乡2010-2012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涉及矿山數量为13个,面积为3363.2公顷。其中生产矿区5个,废弃矿区8个。长期沿袭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三高一低”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大气、水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二、萍乡“两老一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萍乡紧紧抓住“十二五”规划和“三项政策”的各种机遇,共争取国家专项資金近8亿元。深入推进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轉型,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结构调整明显优化,资源效益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一)着力打造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推进产业结构由“高碳经濟”向“低碳经济”轉变。一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運用高新技术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主要是抓好“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統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着力提高湘东“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上栗“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芦溪“国家电瓷产业化基地”、安源“江西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大支柱产业科技含量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全市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建材、医药食品五大支柱行业完成增加值224.77亿元,占規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6.2%,增长20.7%,对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85%,传统优势产业在转型中得到快速提升。二是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研究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萍乡比较优势出发,确定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戰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大大提高,全市203户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95.81亿元,增长29.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6.8%。三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制定了特色产业發展规劃,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特色工业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板块化,做大做强安源的新材料和机械制造,上栗的烟花爆竹和建材,芦溪的电瓷和光伏,湘东的工业陶瓷和煤化工,莲花的特种材料和矿产业,开发区的新材料和机械及汽車制造等特色产业。引进、培育县域工業企业中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在企业結构调整、技改投入和技术创新、贷款贴息、增资减债、资产重组等方面给予扶持。

  (二)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的先行区,推进经济发展由“粗放型經济”向“绿色经济”转变。一是抓园区建设,打造“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工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區为载体,将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要素保障向园区集中,有效促进“一区五园二十个产业基地”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六个省定园区(基地)企业从497家增加到600家,工业增加值从8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对经济的贡献率从35.2%提高到38.5%。各园区和产业基地水、电、路、气、通讯建设全部到位,“五网六平台”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二是抓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牢固树立产业第一的发展理念,由抓几个企业向抓产业集群转变,由引资、引企业向引产能、引产业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形成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配合联动机制,突出产业集聚,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园区承载力为目標,加快工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和对县域经濟发展的贡献率。三是抓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实现綠色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提高資源综合利用水平,形成循环经濟产业链,实现资源的多层次转化增值。全市累计关停、取缔各类排污企业70多家,改造清洁能源企业250多家,拆除倒焰窑炉472座、烟囱323根,公交车逐步实现“油改气”,各县区均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

  (三)着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区,实现城市由工业强市向工业化与城镇化“两区互动”转变。一是注重突出项目对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对接央企、外企、民企和科企“四个对接”,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深入对接长株潭城市群。2011年全市實施项目1079个,全年完成投资560.77亿元,增长40.7%;亿元以上项目达206个。二是注重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山是城之脉,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人是城之本”的理念,坚持“造城”、“造文”和“造魂”并重塑造城市特色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重点抓好中心城区的四个组团(新城区、田中湿地公园、中环路和老城区城市综合体)和各县城的城市建设,切实打造“三个亮點”推进四区同建,启动城区“南延”区域的控制性详规编制和建设,并适当增加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完善和增强城市功能,努力建设安源大剧院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大力推进4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區建设。三是注重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加快各县(区)小城镇建设,发挥城镇化對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建成一批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環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型小城镇,广寒寨乡等7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莲花四桂村等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村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

  (四)着力打造科技创新的领航区,推进增長方式由“数量增长”向“创新增质”转变。一是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技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加强与全国科研院校的联系合作,以人才高地构筑创新高地,大力发展了“博士產业”和“院士经濟”。全市获批3个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个省级示范生产力中心,培育了3家省级创新团队、1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全市落户“院士经济”项目10项、“博士产业”项目133项,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5%。二是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发挥重点企業、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引领作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隊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三是切实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经科教聯动、校所企共赢”的创新机制。同时,大力推进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创业融资平台等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一流的科技创新载体。

  (五)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实现城市由“百年煤城”向“秀美萍乡”转变。一是大力开展环境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以水泥粉尘、煤烟、水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不断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质量。全市城市绿地率45.29%、綠化覆盖率47.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63.51%。加快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实现了“百年煤城”向“生态绿城”的华丽转身。二是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的方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实行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环保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污染防控机制。认真落实生态修复、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措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是大力开展节能减排。2011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获全省先进。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幅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硫减排完成6264吨,化学需氧量减排3270吨,氨氮排放量233.6吨,均完成全年计划的100%以上。城区空气质量有364天保持在优良状态,出境水质保持三類水标准。连续3年实现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双下降”,连续3年获得了“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设区市”称号,一个山清水秀、蓝天白云、生态宜居的新萍乡展现在大家面前。

  三、萍乡“两老一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几点啟示
  萍乡通过几年来艰辛的实践和探索,奠定了经济社會健康发展的基础,初步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安全發展、和谐发展的“兩老一枯竭”型城市的发展之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萍乡调研考察时均充分肯定了萍乡的城市转型工作。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和启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信心满怀奋力拼搏下,萍乡一定能够实现更快、更高、更强、更广的全面转型,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全面转型、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精神食粮。

  启示之一,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是克难攻坚、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转型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可走,面临许多新问题、難问题。既有发展路径、发展方式的问题,又有利益调整、社会管理的问题;既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问题,又有政治建设、生态建设的問题;既有破陈规、革旧弊的問题,又有创新规、辟新径的问题。改革创新是最大的发展动力,是最深的資源“矿井”,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金钥匙”,是化问題为机遇、化危机為良机的必由之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作為“两老一枯竭”型城市的萍乡要开创跨越发展新局面,要开创改革创新的新局面,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最大限度地打开思变之门,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增强发展动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活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改革创新来全方位地推进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創新。

  启示之二,坚持務实求真,推进项目化管理是城市转型战略执行的“助推器”。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是工作的具体形式。项目化管理是把抽象战略转化为一个个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重要方法,是战略执行的“推進器”。项目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硬项目”,还包括政治、社会、文化領域的“軟项目”。“软项目”就是思想文化建设,就是民生工程,就是组织保障,就是凝聚民心、激发人的积极性,就是体制机制创新。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有利于推动工作由无形变为有形、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目标要求变为实际行动。新的形势下,改革發展稳定任务异常繁重、千头万绪,要坚持“硬项目”、“软项目”两手抓,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設等各方面的工作细化为一个一个项目,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项目化、责任制管理,确保各項工作协调配合、高效运转、落到实处。

  启示之三,坚持科技创新,调整產业结构是实施“兩老一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引擎器”。 高新技术和人才是当今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萍乡市要围绕提高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院士经济”、“博士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围绕以建设“江西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城市,重要的商贸、旅游、文化城市,赣湘边界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裝備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五大战略性新興产业。经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多元化战略,从资源特點和技术出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只有这樣,才能减轻资源性依赖,形成穩定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

  启示之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施“两老一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异常复杂,发展大转型、社会大变革、人口大流动、利益大调整、觀念大碰撞、网络大渗透等,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把加强和創新社会管理作为推进城市转型的“生命线”。在思想观念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经济社會协调发展转变,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來解决社会问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尽可能使社会问题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欢迎光临 深圳网 (http://www.3xdesign.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