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房价 天气 工作
查看: 217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绅消失后,鄉村便不可避免的衰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6 18:5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我们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残留的“耕读传家”“地接芳邻”回头看看“新农村”随处可见的用现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



                                            乡绅消失后,鄉村便不可避免的衰落
                                                                       刘毓慶

  传统中国乡村,在当代人的眼里,可能是与貧窮、饥饿联系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无论是在古代文人的筆下,还是在鄉村耆旧的心中,乡村更多的是充滿温情和诗意的祥和。
  我們只要从晋南村落今幸存的老宅走过,看看那殘留的“耕读傳家”“地接芳邻”“稼穑為宝”“職思其居”“居易俟命”“君子攸宁”之类的門楣題字,从这些连今天的大学生都不能完全理解的古典语汇中,我们感受到了村落中曾经飄荡著的诗雅风韻和那背后深藏着的意蘊。這里没有豪言半语,而充溢着的是内在的道德修束。
  回头看看“新农村”随處可见的用現代化手段制作出的“福星高照”“鹏程万里”“家興财源旺”“家和万事兴”之类的精美匾額,虽说是传统的延续,而却没有了传统的风雅。如果从读書人的數量来说,当代中国农村絕对是古代农村的几倍乃至几十倍,然而为什么却沒有从前的典雅,而且也失去了传统农民的道德坚守与精神追求?由此我们想到了传統中国农村的乡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帐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6 18:55:05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即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或“大夫”;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書人,此即所谓的“士”。由鄉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體,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歷和广阔的视野,在官场有一定的人脉,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地了解。
  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达于官府甚至朝廷,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貫徹于民间。因而“身为一乡之望,而为百姓所宜矜式,所賴保护者”(《绅衿论》,同治壬申五月一日《申報》)。他們在鄉間承擔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責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會的发展。他們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錄》说:“紳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勸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中華书局1981年版,第27頁)
  “鄉紳”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們在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稱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即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從事农业的人群,不像游牧民族或商业人群那樣四处行走,而是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莊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了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
  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葉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養的人群顛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儀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也就是退休鄉居的卿大夫。之所以叫“先生”,是因為他们兼任着鄉间的教育,所以郑玄说“先生”是“老人教学者”。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鄉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斷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即教授诸生,“择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
  蜀中司马胜之,辭官不做,“训化乡閭,以恭敬为先”(《华阳国志》卷十一)。曾作過武威太守的冯豹,“以《詩传》教授乡里”(《东观汉记》卷十四)。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淵、朱熹等,無一不是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宋吕大防兄弟四人,大防曾为尚书右丞,大钓嘉佑進士,大忠曾为河北轉运判官,大临曾为秘书省正字,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約》。
  南宋朱熹又对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會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地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关于乡绅作为的記述。如《洪洞县志.人物志》記清之人物,靳之隆,曾为解州学正、阳城縣教谕,“解任歸,筑读书精舍,数百里负笈从游者,不下百数,各因其才,多所成就。处鄉党以中正和平为一邑表率”。刘我禮,“考授州同,赠资政大夫”,“于里中建鄉塾,捐资延师,寒畯多赖成就”。刘鎮,刑部福建司郞中。致仕歸,“所得俸尽赡三族。捐学田四十亩,助寒士膏火”。刘勷,直隶河督。致仕归,“督修學宫、城垣,并城南涧河石堤”。劉大悫,曾任贵西监司,以疾足乞假归,設墨莊家塾,“成就四方士甚多”。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時期通过科举、铨選,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著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學问知识為一鄉学子所钦慕,他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發向上。
  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變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有人对明代初期百年间的城鄉中举人数作过统计,发现乡村多于城市。这反映了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比城市有更旺盛的造就人才功能。再说,在与六畜、五谷相互依赖、关爱中成长起来的人群,是否比城市叫卖喧嚣中的生命,更具有“仁人而爱物”的情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联系我们|深圳网

GMT+8, 2024-4-24 12:54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